近期《商業周刊》以「AI陪伴」為主題,探討人工智慧在不久的未來不僅將取代大量勞力與技能工作,更可能深刻改變人類長久以來的人際互動模式,我在閱讀後感慨萬千。
當AI提供的是即時無休、無摩擦、近似絕對理解的完美互動時,等同開闢了一條通往人際孤島的捷徑,讓原本人與人之間必須透過磨合而建立的包容和協調,顯得耗時費力,甚至覺得何必忍受。而隨著人們對這類「沒有情緒、不需磨合的陪伴者」的依賴加深,主體思考、溝通表達、情緒調節、解決問題等能力亦恐日漸退化,孤島化之下的社會結構及文化發展,對全體人類都將是全新適應與挑戰。
AI浪潮將科幻電影變成寫實劇情,我們一方面被激發想像力,另一方面也感到前所未有的不安。然而,與其焦慮自身優勢被削弱,更當思考如何深化「人類價值的不可取代性」,才能善用科技,而非被科技駕馭。這樣的思維,我特別希望能跟在學的年輕世代分享,因為缺乏足夠的人生閱歷和經驗作為支撐,當他們離開校園、踏入社會,面對瞬息萬變的科技現實,往往容易陷入迷惘,甚而產生挫敗。
因此,當勤誠與學界攜手培育未來人才時,我們關注不僅止於傳授知識或技能掛帥,更重視長遠的綜合能力的養成。我深信,未來不會被AI取代的,是擁有想像力、創造力、跨域整合力,並對世界懷抱熱情,勇於探索的人。與中正大學共同推動的勤誠講座,正是在這樣的信念與使命中誕生。2025年講座邁入4.0,在延續去年「跨」的核心精神,我們進一步深化「跨域」的視角,期盼打破專業之間的邊界,引領學生們勇於突破框架。
講師群陣容橫跨政府、企業與非營利組織,涵蓋了從政策擘劃與國際金融、家族接班vs專業經理、創業家到投身公益等多種(多重)角色。這群優秀女力不僅代表了多元的職涯路徑,更以自身經歷印證,堅持與創新並不相悖,自我實現與社會貢獻可以並行,當下的每一次行動都能成為未來的資糧。
由衷感謝六位講師在百忙之中,以利他之心為2025年的勤誠講座帶來最精華的經驗分享。這些精采的時刻,我邀請嘉義廠的人資夥伴和二位因陳明哲老師的「精一學堂」而結緣的勤誠新鮮人,共同擔任「一日課堂小編」,為寶貴的課堂留下紀錄,讓學習透過傳遞,發揮更多影響。
川普2.0之下的全球經濟變局
-前經濟部長 王美花 –
文/ 嘉義廠人力資源部-黃詩涵、 官家卉
「勤誠講座」始業式的開場講者,難得邀請到前經濟部長王美花,以「川普2.0下的全球經濟變局」為題,從對國際脈動的敏銳洞察,並自任公職以來與各大國際組織、企業代表間交涉的經驗,分享了推動能源轉型、半導體政策與招商引資的真實場景,把複雜的政經局勢轉化為一幅生動立體的圖像。
全球政經局勢與產業趨勢變化,已不再只是遙遠的國際新聞,而是與我們的工作型態與生活樣貌密切相關。面對這樣的時代,唯有具備國際觀、靈活思維與應變能力,才能因應未來的挑戰。美花部長彷彿一位說書人,以親切語調與縝密邏輯,將川普新政的多層面策略娓娓剖析。從美國政府財政壓力的開源節流,到AI、汽車、晶片等產業的實際衝擊,層層鋪陳、深入淺出,讓聽眾彷彿置身世界經濟舞台的第一線。並透過這些實際案例,帶領同學們直觀感受到國際經貿環境在政策驅動下的劇烈變動,也進一步理解「關稅」作為經濟與政治工具的雙重意圖。
這場演講吸引了各年齡層聽眾,從在學生、即將畢業的青年,到已在職場打拼多年的校友。大家對美花前部長展現高度興趣,提問踴躍,她也熱情回應每個問題。特別針對即將畢業的學生,美花前部長強調「專注」的重要性,建議從「模仿」好典範開始,在年輕時就型塑出良好的做事風格。
此外,她也鼓勵同學們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學會整合與判讀,找出自己的定位;在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中穩健前行,腳踏實地實踐志向;並養成獨立思辨的能力,在多元價值中不隨波逐流。唯有結合「專業知識」、「數位思維」、「永續觀念」,才能成為「被世界需要的人才」。面對變局,是年輕人的機會,然而前輩的經驗和洞見,不僅能做為方向的指引,更是一劑定心針,正是這樣的傳承與啟發,讓新一代有勇氣、有智慧,開創未來。
在看見台灣之後
課堂小編- 廠長辦公室Polly/生產技術部香媛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執行長萬冠麗-
文/ 廠長辦公室-曾百嫻、生產技術部-黃香媛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執行長萬冠麗是一位氣質溫婉的女性,但從她的分享中,可以感受到其內心的堅韌與使命感。她像是堅定前行的女將軍,決定要打一場漂亮的仗,就會全力以赴。也因此,更讓人好奇,她是如何從零走到讓所有人都「看見」。
萬執行長在1991年創辦集思創意顧問公司,從平面設計起家,因齊柏林導演常常接下集思的攝影委託,兩人成為長期的工作夥伴。2009年,八八風災對大地的破壞,讓齊導燃起拍攝電影《看見台灣》的念頭。
齊導認為人類是視覺動物,唯有「看見」,才能真正「認識」台灣的美麗與哀愁;認識之後,才可能「了解」問題,進而學會「疼惜」。《看見台灣》正是以影像喚起大眾對環境的關注,並實踐他用影像改變社會的信念。當時,萬執行長成為他的第一位贊助者。
然而,2017年齊導在拍攝續集電影時不幸離世,他的未竟之夢將萬執行長推向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她坦言,那是一段痛苦又掙扎的時光,許多人勸她放下,但她問自己:「未來想起這件事會不會後悔?」答案是:「會。」於是,在隔年成立了「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踏入非營利組織。
基金會成立後,萬執行長在一步一步地摸索中,建立出四大目標:
永續——以數位典藏為核心,保存齊導的60萬張空拍影像;
扎根——推廣環境教育,讓理念深植人心;
傳承——尋找下一位齊柏林,鼓勵更多人用影像記錄台灣;
志業——持續拍攝與推廣,將台灣的美傳遞至世界各地。
為了不讓齊導演在空中拍下的60萬張照片被遺忘,基金會透過影像平台,結合主題策展,讓更多人持續「看見台灣」。2019年,更透過群眾募資成立「齊柏林空間」展館,成為推廣台灣環境教育的重要平台,也讓這些影像富有延續的價值與意義。
最後,萬執行長勉勵大家:只要堅持夢想、勇敢行動,就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天空。在人生旅途中,只要你認為一件事有意義、有價值,就該去做。心有多大,願就有多大。只要你發心,就一定會有人願意伸出援手。
延伸閱讀 :
發心要做的事,沒有人可以阻攔-《堅持的人IV》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執行長萬冠麗 (上)
人若精彩,天自安排-《堅持的人IV》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執行長萬冠麗 (下)
傳統品牌的轉型與創新
-桂冠實業董事長兼總經理 王亞倫-
文/ 嘉義廠品保部-蔡甄庭、 張兆驊
桂冠實業的王亞倫董事長於2017年正式接班,成為第三代領導人。她具備國際視野和豐富的跨產業經驗,曾任職於美國聯邦快遞、福特汽車等跨國企業,並在上海與安侯建業累積深厚的市場與財務管理經驗。接掌這個充滿台灣人飲食記憶的老品牌後,她致力於強化營運策略、重視品牌永續發展,並深耕企業文化建構,是兼具專業理性與人文關懷的新世代企業領袖。
在演講中,王董事長以「願景與價值」為開場,當企業面對變局或內部溝通困難時,唯有明確的願景,才能作為讓所有人團結一致的依據,「當大家有不同意見時,最終還是要回到公司的願景與價值。」她強調凝聚共識和方向感的領導風格。
針對跨部門的溝通協作,她提醒團隊成員跳脫部門思維,轉而思考「我能怎麼幫助公司前進?」鼓勵建立互助文化與整體觀。同時,她進一步提到,企業的價值觀不能只是喊口號,而是透過理解和認同,讓員工自然而然將其內化成日常的行為。
談到品牌發展,王亞倫董事長回顧桂冠從會員經營起步,如何進軍零售市場並逐步建立品牌影響力。她認為品牌是長期工程,從產品設計開始就深入對各種「生活場景」的理解,吃什麼、怎麼吃、跟誰吃…融入消費者的日常情境,結合實用性和情感體驗,打造出有溫度的品牌連結,因為「品牌不能只是宣傳,要回到使用者的真實需求。」
她進一步分析,台灣人口老化與家庭結構變化勢必將影響食品產業的需求,桂冠必須從冷凍食品的「製造者」,轉型加入「服務業」的特質,成為「生活解決方案」的提供者。而面對產業轉型與數位化浪潮,她分享桂冠導入AI與自動化的經驗,並強調:「轉型不一定要等到準備完全才開始,而是要邊做邊調整,持續學習。」
整場演講中,王亞倫董事長展現出高度的整合思維與務實精神,無論是在推動組織溝通、落實品牌經營、或引領企業數位轉型上,都能兼顧人本和效率。她以身作則,強調誠信、開放、透明與創新的經營理念,為企業注入新的能量與方向,是新世代女性企業家的典範。
職涯跨界力 :
從外商金融業到美髮與生技醫療的多元發展
-美吾髮.懷特.安克生技集團副董事長暨執行長 李伊俐-
文/ 嘉義廠人力資源部-郭育孝、 吳嘉彬
陽光和煦的午後,勤誠講堂迎來一場深具啟發的講座,榮幸邀請到美吾華.懷特.安克生技集團副董事長暨執行長李伊俐,一位兼具國際金融與前瞻視野的新世代企業接班人。她以親身經歷,分享從金融業走向美髮與生技醫療領域的職涯轉折。
李伊俐副董畢業於台大財金系,曾任職於花旗等外商銀行,在高度競爭的國際金融市場中磨練專業,培養出強大的抗壓性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她勉勵學生:「第一份工作不要選太輕鬆的,因為這將成為未來成功的養分。」
經過十多年的金融業磨練,當其父親提起要不要回來幫助自己的企業時,她義無反顧的決心扛起美吾華這個經營超過半世紀的品牌。在她的帶領下,美吾華進行品牌重塑與跨界轉型,導入更精緻的品牌策略與消費者體驗,同時積極拓展電商和數位通路,成功讓老品牌注入年輕活力,並進軍國際市場。她更進一步擴大版圖跨入生技醫療領域,帶領懷特生技開發數款全球首創新藥,並推動安克生醫發展AI智慧醫材,實踐從「美的外在」走向「健康本質」的跨界願景。
她強調:「品牌不是行銷語言,而是與消費者建立長期信任與價值的過程。」帶領美吾華從美髮走向生技的這趟轉型旅程,證明了品牌的本質從來不只是產品,而是回應生活、解決問題的價值所在。
面對年輕學子,李伊俐副董呼籲:「越年輕,越有本錢去嘗試不同的領域。」她認為,跨界不僅是技能的轉換,更關乎心態與視野的調整。每一段經歷看似無關,實則在未來都可能發揮作用。她鼓勵大家持續學習,內外在的培養很重要,未來才有更多的資本迎戰不同的挑戰。
在多變的世界中,勇往直前!
-永豐餘投資控股顧問 劉慧瑾-
文/ 嘉義廠品保部-張兆驊、蔡甄庭
講座進入倒數第二場,由永豐餘投資控股公司的劉慧瑾顧問以《在多變的世界中,勇往直前!》為題,帶來一場充滿啟發的分享。她結合科技與管理領域的背景,以及進入傳統產業後的實務經驗,深入剖析企業如何在變局中轉型創新、邁向永續,也分享了跨領域職涯轉折中的思維與策略。
從科技業轉戰傳統造紙產業,劉顧問曾任職於 IBM、施耐德電機與台達電,累積豐富的數位轉型經驗。加入永豐餘後,她帶領團隊建立碳管理事業群,推動整體永續轉型,展現出跨領域整合力的價值。她強調,職涯中的「轉型」不只屬於企業,更是個人在職涯上必經的關卡。
現代職場不再只是強調單一專業的深度,而是整合多元經驗的能力。劉顧問鼓勵大家勇敢離開舒適圈,每一段看似不相干的經歷都是未來的養分。正如她所說:「每一隻腳,都是人生經驗的 DNA。」
她也分享永豐餘面對紙類需求持續下降和全球減碳壓力的雙重壓力下,如何推動「雙軌轉型」:一方面強化數位能力,另一方面積極進行能源轉型,包括建置全台首座零燃煤鍋爐、發展沼氣發電系統、投入新材料開發等,致力於打造更具韌性與永續性的營運模式。
企業的經營邏輯,也可應用於個人成長。她建議運用 SWOT 分析,釐清自身優勢與機會,培養系統性思考,從不確定中找到方向。
她勉勵年輕世代:「認真活在當下的工作裡,才會帶你走向下一份更好的工作。」
許多人總將目光放在「未來想成為什麼」,卻忽略了「當下是否有好好學習」的重要性,她強調團隊合作與多元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她以顧問工作的經驗為例,指出顧問的價值不在於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協助企業釐清問題、建立方向、推動變革。同理,一個人的價值,也不只是掌握多少知識,而是能否將這些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與成果。
職涯跨界力 攜手AI開新局
– 美德向邦董事長 陳素甜-
文/ 嘉義廠品保部-蔡甄庭、張兆驊
勤誠講座迎來壓軸,由Maggi的好同學-美德向邦股份有限公司陳素甜董事長獻出人生的首場講座,以《職涯跨界力,攜手AI開新局》為主題,分享一段跨越時代與領域的非凡旅程。一開場,她親切地說:「大家可以叫我甜董!」,瞬間拉近了與聽眾的距,讓現場充滿了歡樂與期待。
甜董自嘲是「多災多難型」的人。在紐約工作期間,親歷了2001年震撼全球的911事件,當時她的辦公室就位於世貿中心的53樓,那天的驚恐與混亂,至今仍深深烙印,但作為一位親歷者與倖存者,面對重創後的組織,她帶領團隊從灰燼中站起,重建的不只有工作場域,更包括員工的信心與企業的精神支柱。
從金融體系起步,歷經制度改革,再轉戰企業界,年逾七旬的甜董自稱「AI阿嬤」,始終以學習者之姿帶領團段與時並進,以科技翻轉企業文化與工作模式。她用生命見證:「跨界不是跳躍,而是不斷的累積與轉化。」每一次職涯轉換,都是深思熟慮的選擇,也是對未來的一次勇敢擁抱。
甜董的職涯回顧,像是一封寫給年輕世代的信,提醒我們:只要心中有熱情,轉彎從來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
面對AI時代,甜董提醒大家AI不是對手,而是可以並肩的夥伴。「記得,你才是導航,AI只是副駕」。她將AI比喻為一把刀,能否發揮價值,端看使用者的心態和能力。為此,她在公司內部成立專案推動小組,鼓勵同仁擁抱AI成為日常的一部分,更提出「角色、任務、背景、提問」四大AI指令原則,在她的領導下,公司不只是營利的機構,更是學習和理想實踐的場域。
講座的尾聲,甜董送上看似簡單卻蘊含深刻智慧的「甜言秘笈」:
1. 帶人帶心,才能攜手前進
2. 夠成熟,才擁抱改變;敢改變,才能真正成熟
3. 無論風浪多大,都別忘了為什麼出發
她期許,這些從陪伴自己走過無數挑戰的信念,也能成為大家走進職場、面對人生轉折時的護身符。甜董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再高的牆,也擋不住一顆勇敢前行的心;再強的科技,也比不上一個願意學習、攜手共創的團隊。
本文照片提供: 中正大學 <勤誠講座>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