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對話開始 覺察冰山下的自我

by 陳美琪
2752 views

在高強度的時代﹐從家庭﹑學校﹑職場到整個社會的情緒都是緊繃的﹐導致突然而來失序﹑衝突…越來越常聽聞﹐我常常在想﹐在員工長達20~30年的職業生涯中﹐身為企業的領導者除經濟支持外﹐還能給予什麼樣的照顧﹐讓大家能在身心和諧的下﹐成就個人與企業的願景。

一次與張輝誠老師的對話中﹐他提及如何利用薩提爾的系統方法幫助老師們穩定內在﹐應對教學現場裡所遇到的壓力﹐也曾多次受邀到企業為人資籌辦工作坊﹐協助建立員工關懷的連結力﹐「安內壤外」的做法很有意義﹐所以我邀請輝誠老師於11/17到勤誠辦了一場《從「自我覺察」到「深度溝通」》講座﹐雖然那日不巧與大型專案會議衝堂﹐很多同仁因此無法參加﹐但口碑回響很大﹐大家對於老師講的五種對應姿態很有所感﹐我特以講座摘錄融合心得分享給朋友們﹐希望在混亂的2021年將過之際﹐我們一起來學習點燃自己與他人的內在生命力。

通常在課堂上有九成對話是知識的對話﹐剩下一層才是情意的對話﹐這與在職場狀況相似﹐但人跟人之間的連結是必須透過情意對話去建立﹐而情意的對話是需要經過覺察﹑好奇和表達。

輝誠老師以假設的情境問答讓我們有所覺察﹐
他扮演孩子的角色問道:「小朋友為什麼不能每天打電動?」
現場同仁回答:「會傷害眼睛。」
孩子反問:「Google上面的答案更多﹐你怎麼只講一個?」

大家驚覺原來這不是知識對話﹐而是情意對話﹐只是我們太習慣以”不帶情意”的方式去回應﹐「我們看待別人講話的時候﹐會很快把觀點講出來﹐是因為根本不在乎這個人怎麼了!」

輝誠老師以看診做比方﹐醫生不會不經過問診﹐就講診斷觀點﹐問診的過程就是在了解對方「怎麼了」。

照片來源: 親子天下

再來看看現在生活中越來越常遇到的衝擊型情意對話﹐在沒有照顧好自己內心的情況下﹐通常會有以下四種應對姿態:
某人批評:「你做的很爛!」
指責型的人會回應:「你才爛咧!」
討好型回應:「是喔!我下次會努力改善的~」
打岔型回應:「有嗎?呵呵呵~」然後走開

理智型回應:「人生自古誰…」開始說起大道理

遇到衝突壓力時﹐你會出現以上哪幾種對應姿態?
二十世紀重要的心理學家維琴尼亞・薩提爾女士告訴我們﹐這些姿態都不是我們願意的﹐而是原生家庭所帶來的生存對策。

輝誠老師以自身為例﹐他的父親是老兵﹐母親心智年齡只有六歲﹐從小在家看到的不外乎是父親指責母親﹑母親討好父親﹐所以他的生存對策就變成了討好父親﹑指責母親﹐最常出現的打岔﹐裝作沒看到。

「你會自然而然學會﹐因為常常看嘛!接下來會更驚人﹐你以後要組成新家庭…你不改變﹐小孩就會無窮無盡的複製下去。」就像薩提爾所說﹐「這種舞步﹐你還要跳多久?」

人就像一座冰山﹐展現人前的是對應姿態﹐但海平面以下還有感受﹑觀點﹑期望﹑渴望和自我﹐而這些真實的內在卻往往被忽略掉﹐「一致性就是可以覺察自己的內在﹐任何衝擊進來的時候不是用慣性姿態去對應它﹐而是先照顧好自己﹐第一件事情就是覺察你的感受。」
(可從觀看這支影片對薩提爾的冰山理論和應對姿態有初步的了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gUPQSsD8JU)

輝誠老師在教育界打響名號後﹐因犀利的言論風格樹敵不少﹐教書第16年收到第一封檢舉函﹐還被po在臉書上﹐他說簡直氣到快腦出血﹐兩天睡不著覺﹐第一個反應就是寫臉書反擊﹐但那個人﹑那件事仍舊深深的操控著他的情緒;過了一個月﹐又收到檢舉函﹐再度寫文章反擊;到第三次﹐因為結識了鑽研薩提爾的李崇建老師﹐對應方式開始轉變﹐「我決定不做任何事﹐告訴自己﹐要先照顧好自己。」於是慢慢形塑了不再用慣性姿態回應衝擊﹐找回內心安頓的張輝誠﹐「從此我在臉書沒有一篇討拍文﹑指責文」。
老師用了六個步驟覺察自己並突破慣性:

  1. 覺察:覺察有哪些情緒﹐憤怒﹑難過﹑焦慮….
  2. 承認:承認自己感到憤怒﹑難過﹑焦慮….
  3. 接納:接納自己有這些情緒
  4. 允許:允許並擁抱這些情緒﹐讓原本驅動去做出慣性對應的力量逐漸消失
  5. 行動:深呼吸或生氣時吼出聲
  6. 欣賞:對自己表達欣賞: 「即使別人這樣對你﹐你沒有直接做出反應﹐先冷靜下來﹐你跟以前不一樣了;即使別人這樣對你﹐你沒有改變過改變教育的初心﹐你真的很棒!」

人們常說「要對事不對人」﹐輝誠老師卻認為﹐「我們現在都急著想解決問題﹐而不在乎一個人。」
情意對話的真正目的就是關心一個人﹐所以「要對事﹐更要對人!」他請大家試想﹐下班回到家﹐孩子一見到面就問:「爸!你今天業績如何?有達到目標嗎?薪水有增加嗎?」 多可怕的問候啊!但父母親卻偏偏常用這種方式跟小孩對話而不自覺﹐見面就問功課寫好沒﹑考得怎樣﹐「我們明明想表達關心﹐但表達的卻是道理跟事件。」

給予關心是深度溝通的第一步﹐回到剛才輝誠老師的原生家庭狀態﹐在經過七年學習薩提爾之後﹐不僅他與太太﹑兒子(張小嚕)之間產生了非常強大的連結﹐就連與母親﹐也不再是包容﹐而是全心全意的接納與愛護﹐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歷程﹐但讓我們看到了實踐的可能與實踐後的美好﹐聽演講時﹐我在筆記本上寫下幾則自我提醒﹐打算從此練習起﹐我相信只要照顧好海平面以下的冰山﹐每個人都會有用不完的愛的能量。

  • 情意對話的三種路徑:好奇對方的感受﹑好奇他的期待﹑好奇他的回溯。
  • 讚美人不要只是單純稱讚﹐可以加上一個問句(譬如:你是怎麼做到的?)﹐幫助對方與內在的渴望連結在一起。
  • 我們的目標不是要讓情緒變好﹐既不指責(我怎麼又再生氣了) 也不討好(我好委屈喔)﹐而是與情緒同在﹐擁抱它。
  • 薩提爾女士說﹐只要你不傷害自己﹐全世界沒有人可以傷害你。


張輝誠老師演講後感言

勤誠興業陳美琪(Maggi)董事長,是學思達教育基金會的貴人,也是重要的贊助者。Maggi董事長知道我出版新書《家庭裡的對話練習》,馬上請秘書購買500本,送給公司同仁及相關讀書會朋友﹐同時也邀請我到勤誠的新莊總部演講。

今天下午的演講,我從薩提爾的冰山對話,先從自我覺察(應對姿態、感受、渴望)、自我安頓(情緒)開始談起,切入情意的對話的三種路徑,再到一點點正向好奇的練習。──簡單地說,就是把兩天的線上工作坊,濃縮成一小部分約兩個半小時的演講。Maggi董事長和Corona總經理,我猜想他們應該是非常忙碌的,但今天下午他們從開始聽到結束。真的很讓人感動。

演講完,有幾位朋友,提到看到「應對姿態與原生家庭」的雕塑(我以我的家庭為例,用ppt做出形象化的雕塑,取代用現場人地來進行雕塑),很有共鳴,就連Corona總經理在最後結論時,也特地說,他看到應對姿態地變化時,很有觸動。

我一直覺得,學薩提爾冰山對話,重要的不只是技巧,而是內在的體驗,以及連結的能力,一旦可以連結自己,就有能力可以連結他人。

為了這場演講,我花了不少時間重新將線上工作坊,濃縮成新的實體短ppt,最後還請學思達美術總監,我的老朋友,黎曉鵑老師幫忙重新美化,美化之後真的好美啊。謝謝小鵑。

最後當然要謝謝崇建,演講最後的示範,就是我播放六年前在台灣均一中小學的學思達工作坊的錄影,崇建和一個小學生女孩的對話,示範如何切入應對、感受、觀點、期待,最後連結渴望。──如何連結渴望?強推崇建的新書《李崇建談冰山之渴望》。

今天,是張小嚕的生日,我對張小嚕:「祝你生日快樂,爸比很愛很愛你。」就像這樣直接表達愛、連結渴望。

(感動推薦~輝誠老師為紀念母親而寫的《我的心肝阿母》
0 comment
1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