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兜仔羅斌與台灣偶戲

by 陳美琪
1362 views

 【琪愛分享014

Robin photo2s

2013年第二場的「勤誠名人講座」,我很高興邀請到台原偶戲館的羅斌館長來公司演講。說起羅斌和台灣的緣分、跟偶戲的故事,彷彿三生三世這麼久,短短兩個鐘頭的演講實在是不過癮的。我看到一個外國人對於藝術的深入和執著,非常值得思考和學習。私人博物館經營不容易,我也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台原偶戲館,進而發揮連結的力量,好幫助這群愛藝術、愛台灣的好朋友發出更多的光亮。(Maggi Love Share)

2013.05.27 勤誠名人講座()

 台原偶戲博物館館長 羅斌

我是荷蘭人,我在台原偶戲博物館工作。我最常遇到人們問我:「你是荷蘭人,為什麼在玩台灣的布袋戲?為什麼來到亞洲、來到台灣?為什麼學中文?」我愛偶戲,我也愛台灣文化。今天跟大家分享從我小時候一直到在台灣這二十多年的生活故事,您們就會明白為什麼。這當中有成功、也有失敗的故事,失敗的會比較有意思,因為可以學習到最多。

我出生於荷蘭的海牙(Den Haag),顧名思義,海牙這個城市在海邊。海牙以前有一個外號,叫做位於歐洲的印尼。因為印尼曾是荷蘭的殖民地,1949年印尼獨立後,所有跟印尼有關的荷蘭人和華人被趕走,全部搬回到海牙。我的父母從印尼回到海牙繼續奮鬥,所以我從小在家裡就看到亞洲的東西,印尼帶回來的畫作,印尼料理的味道,也聽到很多關於亞洲的故事。荷蘭冬天太冷常常下雨,加上印尼的食物真是很好吃,讓我對這個遙遠的亞洲有浪漫的想法,一種充滿陽光、非常溫暖的感覺。

我在中學時的成績非常差,沒想到後來能讀到博士。14-15歲青春叛逆期什麼也不想唸,就喜歡學語言。學法文、德文、荷蘭文、英文、拉丁文、希臘文,也喜歡讀歷史。荷蘭的高中上課時間很少、自己的時間很多,要靠自己讀書,這點跟台灣相反。我語言學得很認真,但是也喜歡畫畫。我很想當藝術家,但覺得自己畫得不怎麼樣,想到就算是超級好的畫家 還不一定可以賺錢謀生。於是決定大學繼續學習語言,而且要是亞洲的語言。

我的祖父二次世界大戰被關在日本的集中營五年,他跟我說:「如果你敢學日文去日本,我就一輩子不跟你說話。」他痛恨日本人,因為他被關了那麼久,他的朋友也戰死在日本。我看到中文,又稱為漢學,有中國歷史、文學、語言學,範圍很廣不會無聊,於是我決定學中文。

 

很固執我不要被打敗

中文真的很難學,一開始非常痛苦,而且還比其他大學生早開學一個月。每天學漢字、背漢字,每天聽「媽‧麻‧馬‧罵」,頭還要跟著點來點去。我對於音樂和聲調完全沒有天份,所以更是痛苦。開始學中文的時候,每天背漢字,挫折非常之大,讓我每個月都想著放棄。學了一年之後,我還是不會看報紙。不像學俄文,才學一年我就可以看小說。學中文就是一直背,我有一箱生字卡片,我一直寫、一直背,但是我很固執,我不要被打敗,我一定要把中文學好。

我讀的荷蘭萊登大學,是一所古老傳統的學校,學的是中國的四書五經,文人的文化、高層的歷史,至於中國社會一般人的生活是如何,完全不知道。大學學了四年,我才終於會講一點點中文。後來有機會去中國交換學生一年,我就去圖書館找資料,尋找研究的主題。當時還沒有電腦,我翻閱卡片時看到戲劇裡面有偶戲,這讓我覺得很有意思。因為偶戲跟宗教、音樂、文學和語言都有關係,而且這是一般老百姓的文化。我對藝術有興趣,對戲劇也有興趣,即使當時我對偶戲完全不懂,但我覺得這是中國文化的窗口,又有宗教的意涵。我就想去看看像偶戲這樣的中國古老文化和宗教思想,在中國共產國家的鄉下發展得下去嗎?

第一次去亞洲、第一次去中國,我一個白嫩嫩的老外什麼都不懂。來到北京,遇上北京腔的捲舌中文,我心想糟糕:我白學了中文四年,因為這個中國人嘴巴在動,可是我一個字也聽不懂。上廁所發現奇怪旁邊怎麼一個桶子?裡面還有一封信,拿起來一看才知道那是擦屁股用的。在荷蘭,廁紙是丟入馬桶內的。我才驚覺,東西文化差異之大。當然,現在的中國跟當時已經有很大的改變。

學校老師建議我去廈門學偶戲,因為福建對偶戲是重要的地方。當時泉州有國際偶戲節,我就坐四個小時的巴士去泉州,因為剛開放外國人可以進入福建,大家看外國人很新鮮的感覺,還讓我做荷蘭代表,給我很好的招待。看了很多的偶戲表演,那時候我被感動了。我看到這個貧窮粗糙的社會還有如此細膩的藝術存在,那麼這個藝術的根一定非常深。這樣的音樂和表演讓我感動,讓我決心要好好研究偶戲。

 

來到台灣我很快樂

1987年我回到荷蘭完成碩士學位,當時的經濟不好,很多人失業。我也無心上班,再回到福建研究偶戲,而且學習說閩南話。我計畫去廈門五年把閩南話學好,專門做偶戲研究,申請到荷蘭科學院四年的博士研究獎學金。我的指導教授建議我去泉州之前最好先去台灣,因為在台灣做研究很自由,哪裡都可以去、很方便,會是很好的經驗。我就在1991年第一次來到台灣。

聽起來很奇怪的經驗,來到台灣我第一次遇到中國人不是要我的錢,大家都很熱情。我可以在城市裡租一個房間,不用去公安局報到。我真的很喜歡在台灣,但是我的研究申請在大陸。1993年我回到大陸做四個月的田野調查,一整個月沒有洗澡,跟著四個劇團在泉州的鄉下到處跑,以二零年代出生的老藝人的生活故事作為博士論文主題。從民國時期到共產黨時代,整個社會的變化。我很幸運可以在泉州鄉下自由行走,拿到很多從五零年代到八零年代的資料。特別是八零年代,當時在福建鄉下發生內戰、軍隊械鬥,這是外面的人所不知道的。福建省被封閉這麼久,也正是因為發生這麼多事情。我從各種角度、社會學和歷史來寫魁儡戲,研究了解中國社會是如何從民國轉到共產黨的年代。

田野調查之後,我跟教授說我要回台灣繼續研究,因為我的閩南話還是可以進步,而且住在台灣真的很好。在大陸、香港和新加坡,傳統的社會架構被破壞的很嚴重。北京本來有五百座廟,現在只有五座廟,文化是被毀滅的。台灣很大的特色是廟,以漢學家的角度來看,從北到南,傳統的華人社會、百年家族和廟都還在。我覺得台灣的宗教文化非常棒,這些東西居然都還存在,而且還有這麼多人參與、那麼活生生的。廟裡的人也很有錢,因為他們都戴著真的勞力士。

從那時候開始,我就很喜歡大稻埕和萬華一帶。為什麼?因為我是外國人,我有一些浪漫的想法,我喜歡老社區因為它保留台灣的原味很多藝術來自於此我發現台灣有很多有才華的人被隱藏而看不到大眾媒體報導一種生活,但其實還有很多層次的生活,有很多很棒的東西

 

走進偶戲博物館的時代

我決定長住台灣,在博士獎學金結束之後,我在國家圖書館的漢學研究中心短暫工作。後來因為喜歡畫畫,我在台北的紙博物館負責展覽設計和規劃。1997年協和醫院的林經甫院長來找我,他說要在台北蓋一個偶戲博物館。我聽到覺得真是太好了,因為像我這樣一個外國人學中國偶戲,一輩子很難找到這麼棒的工作。原來,人生有時候需要一點運氣還有堅持

林經甫院長在日本讀醫學博士,因為家境優渥,早年他收藏西方表現主義的現代畫作。有一次他在日本天理大學看到台灣的布袋戲偶,他才覺得自己很笨。台灣的東西這麼美,幹嘛去收集西方的畫。於是他就完全改變了,開始收集台灣的布袋戲偶和魁儡偶,還有亞洲各地的戲偶。林院長想建一個國際化的博物館,他要讓全世界都知道偶戲之美。不過除了讀博士之外,還有一件事絕對不要做,那就是開博物館。開博物館很美、很多人想做,但卻是非常頭痛的事情。

*林柳新偶戲博物館 (2006.05月號 台灣光華雜誌) 

http://www.sino.gov.tw/print.php?id=%20200659505118c.txt&table=0

 

1998年陳水扁市長同意給一塊地和兩億台幣蓋偶戲博物館,地點在市民大道的京華城。當時我們很高興,於是開始跟市政府開會討論和規劃。但是沒有專責單位願意接手,當時還沒有文化局。我們成立了一個籌備處,也編好預算。後來換馬英九擔任市長,請龍應台做文化局局長,原來的預算卻被刪掉了。對我來說, 這是上了一堂台灣政治的課。

我們很失望,因為當地的里長說不要博物館,要停車位。馬市長願意幫忙,但是里長的力量很大,而且木偶不能投票。所以整個計畫被完全改變,博物館的一樓變成媽媽教室,地下室變成停車場。我問博物館的經營預算在哪裡,市府卻說等博物館蓋好了再說。這讓我很擔心,因為蓋一個很大的建築不困難,怎麼經營才是問題。需要人才,需要預算去做。林院長把他收藏的戲偶以六年分批捐給台北市政府。後來捐了一半便不再繼續,決定放棄這個計劃。

後來我們在迪化街租一個小地方,有個定點讓大家可以去。林院長每個月給14萬元給我們四個工作人員,含房租5萬元。為了節省費用,我找朋友做木工和油漆,我們自己把裝潢弄好。一個16坪大小的地方叫做「大稻埕偶戲館」,正式開館。為了收支平衡,我們開始偶戲教育課程和表演。還好因為從小家裡做生意,我還有一點點經營的觀念,並不是完全在藝術的幻想裡,所以偶戲館的經營還算可以。從一開館到現在我們都很習慣生活在隨時倒閉的邊緣

偶戲館經營了五六年,有一回林院長的媽媽要捐錢給台北醫學院,因為林院長的父親也是醫生。我們很大聲地說林媽媽妳瘋了,醫學院已經很有錢,為什麼不給自己的兒子做一個博物館?於是那筆錢在大稻埕買了三棟舊房子,那是日本時代的老房子,原本是茶行因為後代抽鴉片而賣屋。房子狀況很不好,但我們沒有多餘的錢裝修,還是一切自己來。

2005年「大稻埕偶戲館」正式進駐由林柳新的夫人林錦華女士捐贈興建位於西寧北路的現址,並正式改名為「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林院長的父親林柳新醫師來自很貧窮的宜蘭農家,因為很會讀書,家裡湊錢讓他去東京讀中學。他每天早上賣報紙和納豆,半工半讀奮鬥人生。我們今年即將完工的「納豆劇場」,也是佩服和紀念林柳新醫師的吃苦精神而命名。

*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 http://www.taipeipuppet.com/

 

最代表台灣的東西:

第三是玉山,第二是台北101,第一是布袋戲

台灣是唯一有布袋戲的電視台:霹靂布袋戲,全世界最大的偶戲攝影棚就在虎尾。之前我在台南參加全國創意偶戲比賽的評審,有123個學校參加、2000多個小朋友,偶戲是活生生的台灣文化。為什麼有這麼多大學生喜歡霹靂布袋戲?為什麼台灣是唯一在7-11可以買到偶戲DVD?我覺得,因為偶戲是最原始的台灣表演藝術。小的偶來自大陸和日本,但是金光布袋戲和霹靂布袋戲,卻只有台灣有,別處沒有的。還有台語也很有意思,讓大家都瘋狂地喜歡上台灣布袋戲。

偶戲館有全世界最大、最完整的亞洲偶戲收藏,還有很漂亮的雕刻彩樓舞台。我們的雕刻師傅原本在彰化做保全,因為找不到布袋戲雕刻的工作。我就把他找來,因為在台灣可以保有這個手藝很重要。大家永遠問我:「為什麼一個外國人喜歡偶戲?」但是沒有人問馬友友為什麼拉西洋大提琴?因為音樂很好聽,而我覺得:「這些木偶很漂亮,可以為文化服務,我覺得這是很榮幸的事情。」

以前的人不識字,戲劇是傳達文化的工具,可以穿山越嶺到偏遠的地方。不同的故事,對於歷史、對於死亡,還有愛情的觀點,都可以透過戲曲去傳達。偶是一個小小的雕刻藝術品,而雕刻大多是宗教性的,我們可以從偶戲人物的表情看到各種變化。來自大陸和亞洲各地所收集的皮影和傀儡戲偶,還有劇本,這些東西都很重要,需要好好保存。這些偶收藏了十幾二十年,開箱整理、登記編號、除蟲去黴、消毒冷凍之後再放在無酸紙裡保存,這些著實花了很多時間。而現代的博物館不再是在玻璃櫃裡面展示,是伸出手去接觸人群。在網路的世界裡有太多娛樂,我們不能只是坐在那裡說自己很了不起、東西很棒。所以,我們成立了「台原偶戲團」。

*台原偶戲團 Facebook

https://zh-tw.facebook.com/pages/Taiyuan-Puppet-Theatre-Company-%E5%8F%B0%E5%8E%9F%E5%81%B6%E6%88%B2%E5%9C%98/114763751389

 

傳統的布袋戲越來越少人看,表演兩三個小時,大家不一定聽得懂。加上如果節奏很慢,那更是興趣缺缺。這是因為我們都是看電視長大的,習慣看到很多的動作。所以我們做了「馬可波羅」這齣劇,加了很多有趣的東西,讓國內國外觀眾都有興趣的素材。保留小偶和彩樓,但是稍微現代化一點點,當然很多打鬥的戲。裡面有義大利歌曲,也有台語小調,還有很美的南管演奏。這齣戲非常成功,我們演了兩百場之多,在世界各地、包括倫敦的皇家音樂廳,也兩次代表台北市政府參加亞洲表演藝術節。這齣戲有傳統和現代的結合,但是堅持一個原則是台灣原創,從音樂設計、戲偶和劇本都是台灣做的。

還有一齣戲是老鼠娶親的故事,我們把舞台變成老鼠府,布袋戲偶變成小老鼠,有大的偶,也有小的偶。這齣戲也很成功,在澳門藝術節、新加坡藝術節,在英國、法國和丹麥都有表演過。我們請到台灣知名的作曲家,有現代化的四重奏音樂,也有民謠。我們很幸運,各種有才華的人願意跟我們合作,而且收很少的錢。這齣戲也很有台灣味,放了很多幽默的東西在裡面,例如台灣的老鼠也要當兵去。

偶戲教育在台灣非常成功,文化部和教育部非常支持,到處可以看到很多的表演。在原委會支持下,2013年我們出版了「台灣不見了」光影課程巡迴計畫紀念冊,做為分享和了解與原住民一起創作學習的過程。我們和原住民合作,請他們提供故事,我們把故事寫成劇本寄給部落,再由他們翻譯成母語,然後演給自己部落的人看。為什麼這樣做?因為劇團做了十幾年,走遍全世界,自問我們到底了解台灣多少?除了漢人的文化之外,台灣有一大堆很棒的原住民故事。但是我們不想去學這些故事表演給他們看,然後拍拍屁股就走掉。我們讓原住民演給自己人看,讓原住民小朋友學習以紙影戲做面具,做各種非常精彩的表演,這是偶戲的傳承,也是一個嶄新時代的開始。

By Robin Ruizendaal

馬克波羅Marco Polo

大稻埕的老鼠娶新娘The Wedding of the Mice

台灣不見了 2012 Touch Taiwan

0 comment
0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