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盒里的创新》

by 陳美琪
700 views

琪爱分享029

20140327001s

 

2013年11月我在「全球企业家班-华顿模组」初次读到乐高个案研究,讲师是美国宾州大学华顿商学院的大卫.罗伯森博士(Dr. David Robertson)。他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创新与科技管理的乐高教授,也是《玩具盒里的创新-乐高以积木、人偶风靡10亿人的秘密》的作者。(Brick by Brick:How LEGO Rewrote the Rules of Innovation and Conquered the Global Toy Industry)

Lego乐高个案研究非常吸引我:从木头到塑胶材料的改变、严格控管产品料号和开发纪律、客户分级达成产品差异化、电子遥控的附加价值,以及透过策略合作伙伴(包括设计师和玩家)让产品更深入市场。

可以读好书,但是不能独乐乐。所以,今年3月份的勤诚主管读书会,在陈振祥教授的指导下,我和公司伙伴们好好研读了《玩具盒里的创新》这本书,一起学习如何把书中堆叠的智慧,变成自己的乐高积木?

★    博客来:玩具盒里的创新-乐高以积木、人偶疯迷10亿人的秘密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22151

 

首先简单介绍《玩具盒里的创新》这本书,它讲的是1932年生的乐高企业八十多年来的成长和失败,但始终是「持续的创新」:三十年代LEGO以乡下木作工坊起家,逐渐改以塑胶积木发展成为丹麦第一的玩具业者。到了八十年代,乐高系统成为建构式玩具的领导品牌,销售额维持每年两位数的高成长。随着数位电玩时代的来临,乐高在九十年代经历长达十年的亏损,2003年宣布频临破产,原因竟是:「失控的创新」。痛定思痛之后,乐高回归核心价值的创新,才开始咸鱼翻生,获利和营收连续成长至今,成为全世界最赚钱和成长最快速的玩具公司。

作者罗伯森博士说:「乐高的创新,不在于开发单一酷炫产品,而是着重发展系统。让任何时期出产的乐高积木都能相互结合,让孩子永远玩不腻。」乐高之所以成为乐高,其核心精神还是在于「质」一种近乎偏执狂的自我要求。每颗乐高积木的凸点直径都是5毫米,上千亿颗的乐高积木的检测误差值是0.002毫米,只有一根头发宽。因为坚持这样的品质,让每个积木完美结合。即使是五十年前生产的积木,仍然可以跟今日生产的积木结合。

 

丹麦语 Det-Bedste-er Ikke-For-Godt

翻成中文「只有最好,才是够好」正是乐高企业的精神标语,也说明了其坚守的信念。

 

值得学习的是,乐高对于高品质要求的信念也反映在企业永续的根本:将本求利。乐高开模的费用很贵,一个模高达25万欧元。因此设计师设法用现成的积木,以独特的组合来打造新的玩具组合,也可以说「扣搭积木的弹性」奠定了乐高企业的基石。

对于从事技术行业的我们,觉得乐高个案特别有意思:如何结构人的思维?如何把材料组合在一起?什么样的工法才行得通?结构上的强弱在哪里?而乐高所遇到的挑战,也是许多企业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包括产品定位摇摆、消费者喜好的改变、企业转型和红海市场的厮杀。

记得我在华顿模组上课时,罗伯森博士这么说:「如果你只是简单地将乐高企业的创新体系照样搬到你的公司,那么你不会取得相似的结果。我也绝对不推荐你去复制乐高所犯的错误-等到公司发生危机,差点破产之后,管理层才不得不大刀阔斧的改革。毫无疑问地,当需要确定公司的发展方向时,大家还是宁愿避免逆转带来的痛苦,最好是无风无浪地前进。你必须有自己的想像力和经历,决定怎样做才最有利于你的公司。毕竟,最终要靠自己来行动。」

没错,毕竟,最终要靠自己来行动。

 

20140327002s

 

★    20140412 文茜的世界周报-乐高的故事

 

★    国家地理频道:超级工厂  乐高积木

0 comment
0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